经世济国 贸诚易通 明德强能 博学笃行

“十指传非遗 一朝承匠心” —— 经济与贸易学院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

为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血脉,焕发传统工艺时代活力,7月9日至14日,由陕西农林职业技术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师生组成的“织梦非遗”中华文化传承实践队于汉中城固开展了暑期“三下乡”实践活动。团队通过沉浸式研习与走访非遗传承人,系统学习汉中热面皮制作技艺和城固架花刺绣工艺,深度挖掘非遗文化内涵,以青年视角探索传统技艺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路径。

青春对话非遗:大学生解码汉中热面皮百年技艺。实践队首站走进当地面皮店,跟随师傅系统学习热面皮制作技艺。从选米(需用陈仓米浸泡12小时)、石磨磨浆,到蒸制(米浆厚度约一分钱硬币厚度,大火蒸2-3分钟)、调味(菜籽油烧至180°左右泼制辣椒,加入草果、八角等香料),队员们亲身体验了每道工序的精妙。师傅传授了“抖皮要快,火候要稳,辣子要香”的秘诀,以及“年轻人肯学的越来越少”的感慨,让大家深刻认识到传统技艺传承的紧迫性。

青春赋能传承:城固架花非遗技艺的传承创新。7月12日,实践队来到城固县文化馆,探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“城固架花”。在传承人丁茹老师的指导下,队员们了解了架花从图案设计到针法运用的复杂工序,体验了基础针法。丁老师推动的“非遗帮扶”计划令人动容——她为留守妇女开设培训班,带动百余人就业,一个荷包可卖80元;为残疾人授课,使其每月能赚2000多元。这些实践让队员们看到非遗技艺在助力乡村振兴中的独特价值。

传统技艺助力乡村振兴的双重奏。此次非遗探寻之旅,不仅是一次文化洗礼,更是一堂生动的思政课。成员们通过沉浸体验和对话传承人,深刻领悟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智慧、品格与家国情怀。作为高校学子,更应自觉担负传承使命,将实践感悟内化为文化自信和爱国情怀。

未来,团队将以此次实践为起点,探索非遗传承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的新路径。通过讲好非遗故事、传播匠人精神,助力乡村振兴,并引导青年在感受传统文化魅力中坚定信念、厚植情怀、锤炼本领,将个人成长融入文化强国建设,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青春力量。

下一篇:经济与贸易学院辅导员在学校“最美育人故事” 交流展示活动中喜获佳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