经世济国 贸诚易通 明德强能 博学笃行

经济与贸易学院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

近日,经济与贸易学院两支暑期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队相继开展主题实践活动。 7月9日至14日,“织梦非遗”中华文化传承实践队于走进汉中市城固县,沉浸式探索非遗技艺;8月14日至18日,“智耘乡土”乡村振兴实践队深入咸阳市武功县小村镇黄家村,精准服务乡村需求,将课堂所学转化为服务基层的实际行动。

沉浸式研习非遗技艺,探寻传承创新路径。“织梦非遗”实践队聚焦地方特色非遗文化,通过亲身体验、深度访谈等方式,系统探究非遗技艺的传承现状与发展潜力。在城固县体验热面皮制作全流程,在亲手操作中深入体会这门传统美食技艺的文化内涵,也直观感受到“年轻人学习意愿弱”带来的传承紧迫感。实践队还探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“城固架花”,在传承人指导下详细了解刺绣图案设计、针法运用的复杂流程,亲身感受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与匠心。更让队员们触动的是,丁老师推动的“非遗帮扶”计划,为乡村民生助力。不仅带动大批留守妇女实现居家就业,还为残疾人提供免费技艺培训,让他们凭借手工技能获得稳定收入。这些实践让队员们看到非遗技艺在助力乡村振兴中的独特价值。

数字助老暖人心,筑牢智慧安全防线。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,农村老年人面临的“数字鸿沟”成为亟待解决的民生问题。实践队针对这一痛点,“智耘乡土”实践队开展“数字助老,智慧乡村”行动。队员们以“一对一教学”“手把手演示”的耐心服务,帮助老人掌握微信聊天、视频通话等社交功能,学会查天气、缴水电费、线上挂号及AI工具使用,帮助他们融入智慧生活。同时,结合农村高发电信诈骗案例,队员们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了“冒充子女借钱”“虚假中奖”“保健品诈骗”等套路,传授“不轻信、不透露、不转账”防骗口诀,并协助老人们安装国家反诈中心 APP,筑牢老人“安全防线”。

筑梦童心护成长,多彩课堂播撒希望。针对农村留守儿童暑期陪伴缺失、安全教育薄弱等问题,“智耘乡土”实践队打造“筑梦童心”暑期课堂,推出知识性与趣味性兼具的课程。法治与道德课上,以“案例+故事”的形式,解读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》,结合“孔融让梨”等典故与邻里孝亲事例,帮助孩子们树立规则意识与道德认知。安全教育课构建起“多场景防护网”,通过案例讲解溺水自救、交通规则,视频演示消防逃生,还针对农村药品存放、农具使用等隐患专项提醒,为孩子们的生命安全保驾护航。红色教育课上,讲述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,带领孩子们重温红色历史,引导他们传承红色基因、厚植爱国情怀。手工课堂上,画画、漆扇制作让孩子们在传统工艺与创意结合中收获成就感。

乡音传情深调研,精准献策助振兴。为深入了解乡村发展的实际需求,“智耘乡土”实践队开展“乡音传情,调研献策”行动,队员们走进田间地头、农户家中,与村民、村干部、返乡青年等群体面对面交流,围绕 “农村教育现状”和“村民技能需求”两大主题展开细致调研。在农村教育现状调研中,队员们重点关注留守儿童教育质量、师资力量配置、家校共育机制等问题,详细记录村民对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化的期盼;在技能需求调研中,通过问卷与访谈相结合的方式,全面了解村民在种植养殖技术、电商直播运营、家政服务技能等方面的培训需求,为后续政策制定与精准服务提供了详实数据。

此次暑期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活动,是经济与贸易学院学子践行“懂商善贸、助农兴村”使命的生动实践。队员们纷纷表示,将把实践中的所见所闻所感转化为奋进力量,持续扎根基层、服务乡村,以专业知识和青春热情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多动能。

下一篇:走访慰问传温情 资助政策育成长 ——经济与贸易学院开展精准资助基层行走访活动